考研复试数据库原理课后习题(四)——数据库安全性

数据库安全性

1.什么是数据库的安全性?

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库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的数据泄露、更改或破坏。

2.举例说明数据库安全性产生威胁的因素

人为因素、数据库设计问题

3.试述信息安全标准的发展历史,试述CC评估保证级划分的基本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试述实现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实现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主要有一下几种:

  • 用户身份鉴别:系统提供多种方式让用户标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用户要使用数据库系统时,,由系统进行核对,通过鉴定后才能使用数据库
  • 多层存取控制:系统提供用户权限定义和合法权限检查功能,用户只有获得某种权限才能访问数据库中的某些数据。
  • 视图机制:为不同的用户定义不同的视图,通过视图机制把要保密的数据对无存取权限的用户隐藏,从而自动对数据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保护
  • 审计:建立审计日志,把用户对数据库的所有操作自动记录下来放入审计日志中,审计员可以利用审计信息重现导致数据库现有状况的一系列时间,找出非法存取数据的人、时间和内容。
  • 数据加密:对存储和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从而使不知道解密算法的人无法获知数据的内容。

5.什么是数据库中的自主存取控制方法和强制存取控制方法?

  • 自主存取控制方法:定义用户对不同数据对象的存取权限。当用户对数据库访问时首先检查用户的存取权限。防止不合法用户对数据库的存取。
  • 强制存取控制方法:每一个数据对象(强制的)标上一定的密级,每一个用户也被(强制的)授予某一个级别的许可证。系统规定只有具有某一许可证级别的用户才能存取某一个密级的数据对象。
  • 自主存取控制中的自主的含义是:用户可以将自己拥有的存取权限“自主”地授予别人。即用户具有一i的一定地“自主”权。

6.理解并解释MAC机制中主体、客体、敏感度标记的含义

主体是系统中的活动实体,既包括DBMS所管理的实际用户,也包括用户的各进程。
客体是系统中的被动实体,是受主体操纵的,包括文件、基本表、索引、视图等
对于主体和客体,DBMS为它们是个实例指派一个敏感度标记。敏感度标记被分成若干级别,如绝密、机密7可信、公开等,主体的敏感度标记称为许可证级别,客体的敏感度标记称为密级。

7.举例说明强制存取控制机制是如何确定主体是否存取客体

假设对关系变量S进行强制存取控制,简化起见,假设要存取的数据单元是元组,则每个密级,如下表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系统的存取规则是:
仅当主体的许可证级别大于或等于客体的密级时才能读取相应的客体。
仅当主体的许可证级别小于或等于客体的密级时才能写入相应的客体。

8.什么是数据库的审计功能?为什么要提供审计功能?

审计功能是指DBMS的审计模块在用户对数据库执行操作的同时,把所有操作自动记录到系统的审计日志中。
因为任何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蓄意盗窃破坏数据的人总可能存在。利用数据库的审计功能,审计员可以根据审计日志中记录的信息,分析和重现导致数据库现有状况的一系列事件,找出非法存取数据的人、时间和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为weixin_43413095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