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行动中的痛点
(1)工作总是拖延和半途而废,怎么办
(2)不知道怎么制定正确的计划
(3)行动中总是遇到阻碍,很头疼
很多任务和项目,一开始点子很多,开会总结了很多想法,大道理你也懂大家都懂。但真正去执行的时候不是半途而废就是徒劳无功。
很多职场人感叹为什么付出这么多,还是徒劳无功?
看清无效努力的本质,工作当中付出的努力总是会打水漂,主要原因在于动力不够、计划不对、行动不顺、反馈机制没到位
1、工作行动的动力来源
心理学家罗伯特-弗里茨在《最小阻力之路》中讲到人有两种内在的动力,分别是规避型的动力和创造型的动力
规避型动力:规避不好的事情,而不得不去做。这种动力源于压力,压力会随行动而缓解。为摆脱不好的事情而去行动
创造型的动力:期待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主动去做。这种动力的核心是向往,随着行动会成功更近,动力反而会增强。为了想让自己期待的事情发生
相比而言,期待是很难被完全满足的,但是压力是相对容易缓解的
为什么很多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呢?而更多是在deadline前夕拼搏呢?因为大多数人产生的是规避型动力,压力没了安逸了就没有动力了
买书、买网上的课程学习就是焦虑积累到一定程度,化成动力想学习。然后买了课学了几节内容、做了一些笔记,焦虑化解了一些就又去玩耍了
从规避型动力转变为创造型的动力
曾经读书考大学、读研,然后找工作,似乎都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压力。似乎自身的成长是在被动的化解这种墨守成规的压力,是一种规避型的动力。这是我成长的真正动力嘛?
并且随着家庭条件、生活越来越安逸,很多追求和吃苦耐劳的品质逐渐消散了,很多内心原有的追求和渴望就像关进了笼子里的鸟,是时候引导自己去实现自己想做的事情 找到自己
(1)看清自己过去压力、恐惧、焦虑的来源,意识到被某些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动力,并不是真正有效的动力
(2)放下这些带给我们压力的种种想法,试着探索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和之前7-2 时间管理章节相反的逻辑,如果这件事情无需写在简历上,也无需其他任何人知晓和认可,我会做什么?
(3)开始尝试去做你真正期待做的事情,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一点点做自己渴望的事情,一点点尝试,动力会越来越强,离成功也会越来越近。相反,如果每次都委屈自己、强迫自己,就会感觉不自在在焦虑的路上越走越远
2、行动计划与布置
行动计划是否合理取决于计划本身是否有效,可实施性是否正常。简单来说完成了计划,是否能够实现我们的期待。如果计划本身收效甚微,努力实现的意义也就没有了。
需要首要确保计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1)检验计划的有效性
多咨询行业专家,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管中窥豹,认为别人的成功就做对了一点事,如学历高、家庭好、肯努力,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原因。我们要回到底层去思考,掌握更普遍的规律
1、有谁按照和我一样的计划实现了我期待的目标嘛?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
2、会有更好的计划能帮我实现目标嘛?谁可能知道更好的计划?
3、我找到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计划了嘛?
(2)运用OKR制定计划
OKR是“目标-关键结果(Key Result)”的意思,明确一个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关键的事情、要达到的成果。明确要达成什么目标,达成这些目标哪些关键是必须做到的
1、把目标进行细致的拆解,想一想都有哪些动作需要完成,然后找到最关键的动作
2、尽可能的去了解别人为了达成类似目标,都做了些什么,拿来参考
3、向他人求助,比如同事、朋友、前辈、专家给你建议
举例:
O:改善或增进和领导的关系
KR1:和领导单独吃饭聊天
KR2:获得领导的一次当众嘉奖
KR3:获得领导的一次指导
3、行动管理
(1)WOOP思维与运用
W: Wish就是愿望
O: Outcome最好的结果是什么,也就是OKR里面的目标和关键结果
O: Obstacle设想可能遇到的障碍
P: Plan计划
行动时一定会遇到障碍,触发if else机制,如果回家不学习就把最近工作的流程和经验总结一下,通过这个的规则设定,约束自己不去打游戏和看电影。
如果这周事情做不完,就主动告知我的同事和领导,这周总结好原因下周在讨论规划。
(2)动作拆解
很多人遇到问题就是哪痛治哪,或者搁置一旁,没有解决问题的应对机制。
“拆解”问题的关键动作,找到问题的根源和有效的解决办法
问题一直出现,就是因为永远把焦点浮在问题表面和问题本身,需要弄清楚到底问题是什么?
参考丰田5问法:
问题1:机器为什么停了? 回答:因为超过了负荷,保险丝断了
问题2:为什么机器会超过负荷? 回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问题3:为什么轴承的润滑会不够?回答: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
问题4:为什么润滑泵吸不上油? 回答: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问题5:为什么轮轴会耗损? 回答: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杂质
拆解动作的六个步骤
(1)初步认识问题,察觉到自己的困境,快速整理思绪
(2)想一下如果问题解决后的理想状况是什么样的?
(3)找出行动时,结果和目标之间产生偏差的原因
(4)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并评估其效益和风险
(5)向他人求助,综合考量,给出最终改善方案
(6)行动,并复盘
这边的丰田5问就是一种思维逻辑,一种找到问题的方法,其实在本人处在应试教育的年代就知道丰田5问了,这本身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但是,这边强行还打字打出来,是因为工作之后发现很多业务是一环套着一环的,就像丰田5问的场景,可能自己是接锅的一环也是甩锅的一环。
作为优秀的职场人,需要在繁杂的流程中找寻问题的根本。
本人在人生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在一家国内金融数据龙头公司,全公司的语义识别和链接功能团队做了5年,还是差强人意。
这个金融实体识别与链接服务贯通新闻资讯场景、领域知识库以及领域下游应用(如检索、推荐、机器翻译)。照道理应该是个很重要也很基础的服务,为什么会做5年还做的极其令人不满呢?
本人深入分析后发现:
(1)工作反馈机制:这家公司有一种工单反馈的机制,一遇到问题就可以向业务方提工单反馈,如果业务方没有按时解决问题,就会被扣钱。这就导致一遇到实体识别和链接的问题,线上的业务人员就急于写规则hard code把问题表象解决,规则写不合理会导致新规则和老规则冲突没有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由于急着处理工单也没时间细致评估也没有相应的评估流程。有时还会因为服务的相互调用而相互甩锅
(2)面向金融领域的实体识别与链接,本身的技术特点:无论是检索、推荐、知识图谱,都有涉及命名实体识别和实体链接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年数了。这些技术尽管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在算法层面也只能保证一个概率。并且实体名称、链接本身就有不确定性,原先的规则系统过于冗余早就不适合了。
由此,本人重新根据公司业务和数据划分了实体的类别,采用融合词表匹配、AI模型、模型融合规则、细分场景规则的方案,并且重新梳理了领域词典清洗和对接业务的划分、数据人员的标注方式、AI模型准确率和鲁棒性的提升以及构建增量数据的迭代流程和问题的反馈流程。
重构业务-数据-AI模型-标注人员的闭环,仅仅花了5个月的时间,就以碾压性的优势,替换了原先团队的所有服务。而且,应用场景体验很好,获得公司和整个领域客户的好评。
4、反馈机制
为自己构建积极的反馈方式,没有反馈行动犹如石沉大海,很难继续坚持
(1)激励
行动获得了别人积极的反馈,我们就会有动力继续行动,但结果往往是不可控的,我们需要自我激励
事前激励:先赚一个亿
事后激励:事情进展不错的时候,多犒劳一下自己
(2)分享
当你有了计划,或者开展了行动,一定要想办法讲出来,告诉身边靠谱的人,这就是在低成本的给自己制造反馈
多分享知识和经验,分享知识的时候自己也能更深入理解,看过也未必真懂;分享经验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思路以及整体的行为框架,找寻可复用的东西
持续行动很可能枯燥无趣,长时间的煎熬等待才能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