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限制:0.2s / 64MB
题目描述
给定一个正整数 n nn,请你求出 1 ∼ n 1 \sim n1∼n 中质数的个数。
输入格式
共一行,包含整数 n nn。
输出格式
共一行,包含一个整数,表示 1 ∼ n 1 \sim n1∼n 中质数的个数。
数据范围
1 ≤ n ≤ 1 0 6 1 \le n \le 10^61≤n≤106
输入样例
8
输出样例
4
解释:输入 8 88,则 8 88 以内有 4 44 个质数,分别为 2 22、3 33、5 55、7 77。
代码
筛质数:先去掉 2 22 的倍数,再去掉 3 33 的倍数,再去掉 4 44 的倍数,…依此类推,最后剩下的就是素数。
primes
数组存放的是 1 ∼ n 1 \sim n1∼n 中的质数。cnt
只是一个索引,st
数组用来标记对应索引是否筛掉,初始默认false
。
埃氏筛法
思路是,每次遍历找出一个数,第一次筛出来的 2 22 肯定是质数,将 2 22 加入到primes
数组中,然后成倍增加其值,2 22 的倍数都不是质数,直接筛除掉,然后继续筛 3 33,将 3 33 加入到primes
数组中,依次遍历下去,最后始终筛不出来的一定是质数。
const int N = 1000010;
int primes[N], cnt; // primes数组存储所有质数
bool st[N]; // 初始化为false,st数组标记被筛掉的索引
// 暴力做法O(n log(logn)) 埃氏筛法
void get_primes(int n) {
for(int i = 2; i <= n; ++i) {
if(!st[i]) primes[cnt++] = i; // 记录筛出的质数
for(int j = 2*i; j <= n; j += i) st[j] = true;
}
}
欧拉筛法(线性筛法)
核心思想:每个合数必有一个最小质因数,用这个最小的质因数筛掉合数。
const int N = 1000010;
int primes[N], cnt;
bool st[N];
// 线性O(n)优化 欧拉筛法
void get_primes(int n) {
for(int i = 2; i <= n; ++i) {
if(!st[i]) primes[cnt++] = i; // 没有被筛去 说明是质数
for(int j = 0; primes[j] <= n/i; ++j) {
st[primes[j] * i] = true; // 用最小质因子去筛合数primes[j] * i
if(i % primes[j] == 0) break; // 当该条件成立 primes[j]一定是i的最小质因子
}
}
}
理解:
- 当
i % primes[j] != 0
时,说明此时遍历到的primes[j]
不是i
的质因子,那么此时的primes[j]
一定小于所有i
的质因子,但是能说明:primes[j] * i
的最小质因子是primes[j]
」
- 当有
i % primes[j] == 0
时,说明i
的最小质因子是primes[j]
,因此能说明:primes[j] * i
的最小质因子也就应该是prime[j]
综上两种情况,不论是什么情况,都可以得出结论:primes[j] * i
的最小质因子是primes[j]
。
所以上述代码中第二层for
循环里,无论什么情况,primes[j]
都是primes[j] * i
的最小质因子,所以在枚举时都会执行语句:
st[primes[j] * i] = true;
来通过当前primes[j] * i
的最小质因子primes[j]
去把primes[j] * i
删除掉。
总之,对于一个合数x
,假设primes[j]
是x
的最小质因子,当i
枚举到x / primes[j]
时,一定能够把对应的合数x
筛掉。
注意
- 在第二层
for
循环中,判断条件不必写为:for(int j = 0; j < cnt && primes[j] <= n/i; ++j)
,原因有两点:- 若
i
为合数,当primes[j]
枚举到i
的最小质因子时,就一定会通过break
语句跳出循环。 - 若
i
为质数,当primes[j]
遍历到primes[j] = i
时也会通过break
语句跳出循环。 - 所以综上两点原因,一定会在
cnt
之前就停下来,所以j < cnt
这条语句是不需要添加的。
- 若
- 线性筛法保证了所有的合数都是被它的最小质因子筛掉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gc348342215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