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一、核心理念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校将“尚真”作为核心办学理念,在当今社会,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构建以“尚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知识本身规律,让教育教学回归到符合生命、生活及教育教学最本质的规律上来的教育。

二、总体原则

1.科学性原则。尊重学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课堂,遵循教学规律;尊重知识,遵循知识获取规律。

2.主体性原则。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学出发点是学生,是全体学生,教学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

我们教学的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力结构等,而不仅仅是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点,不仅仅是教师一直以来的经验。教师要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待学习内容和知识习得过程。

3.自主性原则。课堂教学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它是符合人的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属性。在教学过程中,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学习力;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

4.合作性原则。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上,教师不是课堂主宰,要努力做好学生学习服务员。教师要加强小组建设,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效率。

5.缴励性原则。激励是学生学习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师要积极探索、更新激励方式,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

三、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设计思路

学生的学习由材料(文体、情景、例题、器材等)引发,学生和材料相互作用,引起学生探究欲望和问题产生。问题的产生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教学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因此,教师备课时,对学生与材料作用后产生问题的预设,成为重要一环。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有效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学习材料。对交到学生手里的学习材料,教师要组织、优化,便于学生在与这些材料作用后,能有效刺激学生大脑,促进学生思维,从而产生有效的问题。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不同学力学生的作用,调动高学力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相互作用,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少讲或不讲,真正做到“上课流汗的应该是学生”!

2.基础课堂教学流程

(1)组织教学(2分钟)

①检查预习

②交待学习任务

(2)学生自学(8分钟)

①各科教师设计学生自学流程,学生按流程预习、自学,养成自学习惯。

②提出问题。

(3)小组交流(12分钟)

①学生组内交流落实有关基础知识,完成相关作业。

②学生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作为小组问题,在全班展示交流时提出。

③教师巡视或参与学生小组学习,给予指导、建议,了解掌握学情。

(4)全班展示,教师引导(15分钟)

①教师根据巡视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小组交流展示顺序。

②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落实学生已解决的问题(解决相关作业)。

③教师归纳整理学生未能解决的有效问题,围绕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

④鼓励学生学习后提出新的问题(质疑)。

(5)小结本课(3分钟)

①教师对学生质疑的交待。

②总结本课所得。根据情况,可以是学生,可以是教师。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781935/viewspace-2114589/,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781935/viewspace-2114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