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小记

    听说读书后写写感受,作一点输出是好习惯,于是我也就来写写。

    从2019年元旦左右开始读《红楼梦》,实际上,电视剧《知否》那时候正火,我等不及电视剧更新,已经把小说版本的《知否》看完了,连着看了几天,挺快,挺累。这时候才再次有念头再去读《红楼梦》,因为虽然之前尝试读过几次,但是始终都没坚持读完。之所以说要坚持,是因为那时候并不太真的感兴趣,而是觉得红楼梦名气很大,自己可以读一读,但是一方面因为内容描写的东西纷杂而琐碎,失了兴趣,另一方面,有些诗词典故的地方又不太能读懂,觉得有心理负担。所以如果有人长到二三十岁还没有读完过红楼梦我是完全能理解的。现在读完了,觉得开始的动机,一方面是读了《知否》,有时候作者会对古代有些制度,名词,大概作了介绍,所以对古代的衣食住行有了多一点的了解,另一方面,两篇文章的题材相似,红楼梦更为经典,所以更想读一读。
    因为每天利用午休,出行路上的时间读,到昨天2月23号才读完。读到后面给每个人ending部分真是觉得太悲惨了,一大家子,忽然这个死了,这个死完那个死。一会这个又病了,那个又嫁得不好。想想前面的奢华,派头,讲究,后面如此凋零,实在惋惜。不过后面虽然很多人都结局不好,但是也还是存有希望的,贾兰,宝钗之子,或许又能从头开始,奋斗出一派繁荣。提到贾兰,对李纨也很佩服。家里衰败之后,贾母还在世的时候,提到过李纨,大意是热闹时也是那样安安静静过自己的日子,不奢靡,家里颓败时也是那样安安静静过日子,不颓废。所以我对李纨有一份佩服,感觉她心静如水,不过分参活别人的热闹,只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是了。
    很多红学家分析了很多,读过红楼梦人中也不乏黛钗之争。这里我也说说对宝钗黛这三个人的看法。或许已经过了年少懵懂情窦初开的年纪,我看了黛玉只觉得可怜,寄人篱下,忧思过度,又一心寄情于人,生死竟然不由自己了,不过最后看她升天之后是个大仙女,心里也算一点慰藉,虽然人家本身就是绛珠草到世间历劫的;对宝钗是佩服,懂得待人处事,而且遇到不幸的事情,自己能看得开,在最坏的处境种还能安守本分,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比如嫁给宝玉之后的种种能看出来;对宝玉,竟不知如何说才好,觉得像个是个被宠坏了的小青年,不谙世事,只将自己的心思情感看得最重,当然他的好处是懂礼,对贾母尊敬,对长辈都有敬畏之心,另一个优点是不把自己当回事,没有身段,和大家玩得好,确实关心爱护女子们(丫头们,姐妹们)。我觉得自己以前像宝玉,被保护得太好,不谙世事,以自己的心思为重,又像黛玉敏感多心思,但是我的目标是像宝钗,深明大义,处事周到,不拘小节,心胸开阔。
    我觉得自己的看得并没有十分仔细,暂时还没有细细推敲其余个人的行为心思,而且里面有些情节,有些诗词也没有完全看懂。全是当作一般的小说来读的,我觉得有时候读名著就得有这种态度,不要总是把作品捧得太高,让自己心生害怕,难以企及。如果有以后再有空,有心思,可以再读一读,想一想。此外,我还想到,看书的一个准则就是等自己有心思看得下去再去看比较好,一方面,看得下去说明自己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领悟书中所说,另一方面是因为如果没有兴趣,光是因为有名,名著,就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过了一遍文字,其实更是不好,浪费时间,一无所得。
    暂时关于红楼梦就写这些,以后有了新的感悟或者又想起来点什么再来补充。


版权声明:本文为yulijuanxmu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