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HTTP 协议,正是建立在 TCP 连接基础之上的。HTTP 是一种允许浏览器向服务器获取资源的协议,是 Web 的基础,通常由浏览器发起请求,用来获取不同类型的文件,例如 HTML 文件、CSS 文件、JavaScript 文件、图片、视频等。此外,HTTP 也是浏览器使用最广的协议,所以要想学好浏览器,就要先深入了解 HTTP。
浏览器端发起 HTTP 请求流程
如果你在浏览器地址栏里键入极客时间网站的地址:
极客时间, 那么接下来,浏览器会完成哪些动作呢?下面我们就一步一步详细“追踪”下。
1. 构建请求
首先,浏览器构建请求行信息(如下所示),构建好后,浏览器准备发起网络请求。
GET /index.html HTTP1.1
2. 查找缓存
在真正发起网络请求之前,浏览器会先在浏览器缓存中查询是否有要请求的文件。其中,浏览器缓存是一种在本地保存资源副本,以供下次请求时直接使用的技术。
当浏览器发现请求的资源已经在浏览器缓存中存有副本,它会拦截请求,返回该资源的副本,并直接结束请求,而不会再去源服务器重新下载。这样做的好处有:
- 缓解服务器端压力,提升性能(获取资源的耗时更短了);
- 对于网站来说,缓存是实现快速资源加载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如果缓存查找失败,就会进入网络请求过程了。
3. 准备 IP 地址和端口
不过,先不急,在了解网络请求之前,我们需要先看看 HTTP 和 TCP 的关系。因为浏览器使用HTTP 协议作为应用层协议,用来封装请求的文本信息;并使用 TCP/IP 作传输层协议将它发到网络上,所以在 HTTP 工作开始之前,浏览器需要通过 TCP 与服务器建立连接。也就是说 HTTP 的内容是通过 TCP 的传输数据阶段来实现的,你可以结合下图更好地理解这二者的关系。

那接下来你可以思考这么“一连串”问题:
- HTTP 网络请求的第一步是做什么呢?结合上图看,是和服务器建立 TCP 连接。
- 那建立连接的信息都有了吗?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讲到建立 TCP 连接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准备 IP 地址和端口号。
- 那怎么获取 IP 地址和端口号呢?这得看看我们现在有什么,我们有一个 URL 地址,那么是否可以利用 URL 地址来获取 IP 和端口信息呢?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过数据包都是通过 IP 地址传输给接收方的。由于 IP 地址是数字标识,比如极客时间网站的 IP 是 39.106.233.176, 难以记忆,但使用极客时间的域名(time.geekbang.org)就好记多了,所以基于这个需求又出现了一个服务,负责把域名和 IP 地址做一一映射关系。这套域名映射为 IP 的系统就叫做“域名系统”,简称 DNS(Domain Name System)。
所以,这样一路推导下来,你会发现在第一步浏览器会请求 DNS 返回域名对应的 IP。当然浏览器还提供了 DNS 数据缓存服务,如果某个域名已经解析过了,那么浏览器会缓存解析的结果,以供下次查询时直接使用,这样也会减少一次网络请求。
拿到 IP 之后,接下来就需要获取端口号了。通常情况下,如果 URL 没有特别指明端口号,那么 HTTP 协议默认是 80 端口。
4. 等待 TCP 队列
现在已经把端口和 IP 地址都准备好了,那么下一步是不是可以建立 TCP 连接了呢?
答案依然是“不行”。Chrome 有个机制,同一个域名同时最多只能建立 6 个 TCP 连接,如果在同一个域名下同时有 10 个请求发生,那么其中 4 个请求会进入排队等待状态,直至进行中的请求完成。
当然,如果当前请求数量少于 6,会直接进入下一步,建立 TCP 连接。
5. 建立 TCP 连接
排队等待结束之后,终于可以快乐地和服务器握手了,在 HTTP 工作开始之前,浏览器通过 TCP 与服务器建立连接。而 TCP 的工作方式,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做过详细介绍了,如果有必要,你可以自行回顾下,这里我就不再重复讲述了。
6. 发送 HTTP 请求
一旦建立了 TCP 连接,浏览器就可以和服务器进行通信了。而 HTTP 中的数据正是在这个通信过程中传输的。
可以结合下图来理解,浏览器是如何发送请求信息给服务器的。

首先浏览器会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行,它包括了请求方法、请求 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和HTTP 版本协议。
发送请求行,就是告诉服务器浏览器需要什么资源,最常用的请求方法是 Get。比如,直接在浏览器地址栏键入极客时间的域名(time.geekbang.org),这就是告诉服务器要 Get 它的首页资源。
另外一个常用的请求方法是 POST,它用于发送一些数据给服务器,比如登录一个网站,就需要通过 POST 方法把用户信息发送给服务器。如果使用 POST 方法,那么浏览器还要准备数据给服务器,这里准备的数据是通过请求体来发送。
服务器端处理 HTTP 请求流程
1. 返回请求
一旦服务器处理结束,便可以返回数据给浏览器了。你可以通过工具软件 curl 来查看返回请求数据,具体使用方法是在命令行中输入以下命令:
url -i https://time.geekbang.org/
注意这里加上了-i是为了返回响应行、响应头和响应体的数据,返回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你可以结合这些数据来理解服务器是如何响应浏览器的。

首先服务器会返回响应行,包括协议版本和状态码。
但并不是所有的请求都可以被服务器处理的,那么一些无法处理或者处理出错的信息,怎么办呢?服务器会通过请求行的状态码来告诉浏览器它的处理结果,比如:
最常用的状态码是 200,表示处理成功;
如果没有找到页面,则会返回 404。
状态码类型很多,这里我就不过多介绍了,网上有很多资料,你可以自行查询和学习。
随后,正如浏览器会随同请求发送请求头一样,服务器也会随同响应向浏览器发送响应头。响应头包含了服务器自身的一些信息,比如服务器生成返回数据的时间、返回的数据类型(JSON、HTML、流媒体等类型),以及服务器要在客户端保存的 Cookie 等信息。
发送完响应头后,服务器就可以继续发送响应体的数据,通常,响应体就包含了 HTML 的实际内容。
2. 断开连接
通常情况下,一旦服务器向客户端返回了请求数据,它就要关闭 TCP 连接。不过如果浏览器或者服务器在其头信息中加入了:
Connection:Keep-Alive
那么 TCP 连接在发送后将仍然保持打开状态,这样浏览器就可以继续通过同一个 TCP 连接发送请求。保持 TCP 连接可以省去下次请求时需要建立连接的时间,提升资源加载速度。比如,一个 Web 页面中内嵌的图片就都来自同一个 Web 站点,如果初始化了一个持久连接,你就可以复用该连接,以请求其他资源,而不需要重新再建立新的 TCP 连接。
3. 重定向
到这里似乎请求流程快结束了,不过还有一种情况你需要了解下,比如当你在浏览器中打开 geekbang.org 后,你会发现最终打开的页面地址是 极客邦科技。
这两个 URL 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涉及到了一个重定向操作。跟前面一样,你依然可以使用 curl 来查看下请求 geekbang.org 会返回什么内容?
在控制台输入如下命令:
curl -I geekbang.org
注意这里输入的参数是-I,和-i不一样,-I表示只需要获取响应头和响应行数据,而不需要获取响应体的数据,最终返回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你可以看到,响应行返回的状态码是 301,状态 301 就是告诉浏览器,我需要重定向到另外一个网址,而需要重定向的网址正是包含在响应头的 Location 字段中,接下来,浏览器获取 Location 字段中的地址,并使用该地址重新导航,这就是一个完整重定向的执行流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输入的是 geekbang.org,最终打开的却是 https://www.geekbang.org 了。
不过也不要认为这种跳转是必然的。如果你打开 https://12306.cn,你会发现这个站点是打不开的。这是因为 12306 的服务器并没有处理跳转,所以必须要手动输入完整的 https://www.12306.cn 才能打开页面。
总结
“HTTP 请求示意图”,用来展现浏览器中的 HTTP 请求所经历的各个阶段。

从图中可以看到,浏览器中的 HTTP 请求从发起到结束一共经历了如下八个阶段:构建请求、查找缓存、准备 IP 和端口、等待 TCP 队列、建立 TCP 连接、发起 HTTP 请求、服务器处理请求、服务器返回请求和断开连接。
此学习记录来自于极客时间专栏浏览器工作原理与实践,由于个人对这块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花钱买了专栏,但看完总觉得什么都没记住,所以将一些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文中有老师课程中的原文和配图,已在课程留言区告知老师,如侵删。
如果对这块内容感兴趣,强烈建议去读一遍老师的课程,很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