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日最新一期 Nature 封面上登出了由清华大学开发出的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该芯片是面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

AI作为当前最炙手可热的技术,一直备受推崇。AI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人工智能,被用于表达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机器智能,但在 AI发展中逐渐衍生出了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称为通用人工智能。
实际上,通用人工智能(AGI)也是人工智能(AI)。但也可以被理解为 AGI 是 AI 的升级,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早期的设想是具有各种人类能力,但研究过程中发现,实现这样的能力比预期的要困难得多,所以AI逐渐发展成比较单一的一些功能。如:语音识别、统计分析等。
但仍有一些研究人员坚持最初的目标,致力于制造一种类似人的智能机器,他们为了与 AI 区分,提出了 AGI 的概念。AGI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没有任何技术进展。但2017年,在兴起的企业利益、计算能力和学术知名度的浪潮中,AGI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开发 AGI 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神经科学为基础,尽量模拟人类大脑;另一种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导向,让计算机运行机器学习算法。二者各有优缺点,目前将两者融合被公认为最佳解决方案之一。发展一个二者融合的计算平台将是推动融合的一个关键。而现在清华大学发布的新型混合芯片融合了两条技术路线,被命名为“天机芯”(Tianjic)的混合芯片有多个高度可重构的功能性核,可以同时支持机器学习算法和现有类脑计算算法。

Tianjic芯片和测试板
8月1日,“天机芯”登上 Nature封面的同时,研究团队还展示了由该芯片驱动的“无人驾驶自行车”,仅使用一个芯片,就可以在无人驾驶自行车系统中同时处理多种算法和模型,实现平衡、动态感知、目标探测、跟踪、自动避障、过障、语音理解、自主决策等功能。这种融合技术有望提升各个系统的能力,推动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发展。

S型路线跟踪

语音控制“左转”

语音控制“直行和加速”

自主避障
此项研究是由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带队,历时7年完成,施路平教授在采访中表示,从2012年孕育这项研究开始,遇到了很多的挑战,类脑计算研究覆盖了脑科学、计算机、微电子、电子、精仪、自动化、材料等学科知识。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也是由上面七个院系组成,还得到了北京市芯片未来高精尖研究中心的支持和科技部、自然基金委和北京市的资助。
施路平教授作为类脑计算研究专家,在谈及类脑是否会超越人脑时,施路平教授表示:由于类脑发展过快,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人脑,人们开始担心未来类脑技术会不会像科幻电影说的那样毁灭人类。但他相信人是有智慧的,人们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来把控它的风险,像类脑计算、强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这些东西,相信人类可以很好地利用人类的智慧来规范它的发展的路径,让它造福于我们人类,最大限度的避免那些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目前占主流的专有人工智能有很大局限性,可以赋能各行各业的通用人工智能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清华大学施路平团队研发的异构融合的天机类脑计算芯片架构,将为科学界提供了一个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的平台和思路,也将促进通用人工智能研究,从而赋能各行各业。

往期文章精选
《巴黎圣母院》VR纪录片上线
难倒上海的垃圾分类,VR早已解决了
AR智能眼镜绕不开的核心技术——全息光波导
精·选·服·务
合作丨采访丨投稿
ID:arinchina
微信:arinchina_qianshi

“在看”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