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 1968年出现的世界最早的计算机网络是:ARPAnet
1.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简而言之,计算机网络就是一些互联的、自治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广义观点
只要能实现远程信息处理的系统或能够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都是计算机网络
- 定义了一个计算机通信网络,在物理结构上具有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 但资源共享能力弱,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低级阶段
资源共享观点
计算机网络是“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 目的:资源共享(同一个计算机网络上其他计算机可以使用某台计算机资源的行为。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
- 组成单元: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
- 网络中计算机必须遵循的统一规则:网络协议
该定义符合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特征
用户透明性观点
存在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资源的网络操作系统,能够调用用户所需要的资源,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用户使用网络就像使用一台超级计算机,无需了解网络的存在、资源的位置信息等。
用户透明性观点定义了一个分布式系统,是网络未来发展追求的目标
1.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中可以没有的是:数据库服务系统
从组成部分看
硬件、软件、协议
- 硬件:主机(端系统)、通信链路(双绞线、光纤等)、交换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和通信处理机(网卡)
- 软件:各种实现资源共享的软件、方便用户使用的各种工具软件。例如网络操作系统、邮件收发程序、FTP程序、聊天程序等
- 协议:计算机网络的核心,规定了网络传输数据时所遵循的规范
从工作方式看
计算机网络(主要指Internet,因特网)可以分为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
- 边缘部分:所有连接到因特网上,供用户直接使用的主机组成,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用户直接使用C/S方式和P2P方式
- 核心部分: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连通性和交换服务
从功能组成上看
- 通信子网:各种传输介质、通信设备和相应的网络协议组成。使网络具有数据传输、交换、控制和存储的能力,实现联网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 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向网络用户提供共享其他计算机上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服务
1.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 数据通信:实现联网计算机之间各种信息的传输,并将计算机联系起来,进行统一调配、控制和管理。例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应用
- 资源共享:包括软件共享、数据共享、硬件共享。使计算机网络中的资源互通有无、分工协作,极大提高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利用率
- 分布式处理: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个计算机负荷过重时,可以将其处理的某个复杂任务分配给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率
- 提高可靠性: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可以互为替代机
- 负载均衡:将工作任务均匀得分配给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
1.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 按分布范围分类
名称 | 覆盖范围 | 连接方式 | 备注 |
---|---|---|---|
广域网(WAN) | 几十km~几千km | 各节点交换机之间用高速链路 | 又称远程网,具有较大通信容量;采用交换技术 |
城域网(MAN) | 5~50km,覆盖街区甚至城市 | 大多采用以太网技术 | |
局域网(LAN) | 几十m~几千m | 采用广播技术 | |
个人区域网(PAN) | 10m | 无线技术 |
- 局域网接入广域网是通过:路由器
2. 按传播技术分类
包括广播式网络和点对点网络
- 广播式网络:所有联网计算机都共享一个公共信息通道。一台计算机利用共享信息通道发送报文分组时,所有计算机都会收听到这个分组(检查目的地址来决定是否接受该分组)。局域网基本上都采用广播式通信技术
- 点对点网络:每条物理线路连接一对计算机。若通信的计算机之间没有直接连接的线路,那么他们的分组传输就要通过中间节点进行接受、存储和转发。广域网基本上都属于点对点网络
3. 按拓扑结构分类
网络拓扑结构:网中节点(路由器、主机等)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的网络结构。主要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
- 总线形网络:用单根传输线把计算机连接起来。优点是建网容易、增减结点方便、节省线路;缺点是负载重时通信效率不高、总线任意一处对故障敏感
- 星形网络:中央设备一般是路由器或交换机。优点是便于集中控制和管理;缺点是成本高、中央设备对故障敏感(考察结点数和链路数的关系
- 环形网络:典型例子是令牌环局域网,环可以是单环或双环,环中信号单向传输
- 网状网络:多用在广域网中。优点是可靠性高;缺点是控制复杂,线路成本高
4. 按照使用者分类
- 公用网(公众网):电信公司出资建造的大型网络
- 专用网:某个部门为了本单位特殊业务需求建造的网络
5. 按照交换技术分类
交换技术:各台主机之间、各台通信设备之间、主机与通信设备之间交换信息采用的数据格式和交换装置的方式
包括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网络
- 在源结点和目的结点之间建立专用通路用于传送数据。包括:建立连接、传输数据、断开连接三个阶段
- 典型的电路交换网是传统电话网络
- 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头到达终点
- 优点:直接传送、时延小
- 缺点:线路利用率低、不能充分利用线路容量、不便于进行差错控制
报文交换网络(存储——转发网络
- 用户数据加上源地址、目的地址、校验码等辅助信息,封装成报文
- 整个报文传输到相邻节点,全部存储后,再转发给下一个节点,重复这一过程直到终点
- 优点:充分利用线路,实现不同链路之间不同数据传输率的转换。可以实现格式转换、一对多传输、多对一传输,可以实现差错控制
- 缺点:增大了资源开销、缓冲时延,缓冲区难以管理(因为报文大小不确定)
分组交换网络(包交换网络
- 数据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块,每个数据块中加上目的地址、源地址等辅助信息组成分组(包),以存储——转发方式传输
- 单个分组(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节点,存储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 优点:除了报文交换网络的优点,缓冲区易于管理、包平均时延更小
6. 按传输介质分类
- 有线:双绞线、同轴电缆等
- 无线:蓝牙、微波、无线电等
1.1.5 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工作(大纲已删
1.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 带宽: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单位比特/秒
- 时延: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包括:
-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结点将分组的所有比特推向链路所需的时间。发送时延=分组长度/信道宽度
- 传播时延:一个比特从链路一端传到另一端所需时间。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 处理时延:数据在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进行的必要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 排队时延:分组进入路由器后需要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转发。这部分时间称为排队时延
题目中,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一般忽略不计。
高速链路仅仅提高数据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提高数据发送速率仅减少发送时延
- 时延带宽积: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已经发送了多少个比特,因此又称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信道带宽
- 往返时延(RTT):发送端发出一个短分组,到发送端疏导来自接受端的确认(接收端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RTT越大,收到确认前可以发送的数据量越大
-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实际上受到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 速率:连接到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也称数据传输速率、数据率或比特率。最高数据传输速率称为带宽
-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一信道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有数据通过
1.2 标准化(大纲已删
1.3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协议、接口、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为weixin_44722861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